
消费品安全办公室司长黄敏依指出,上架的充电宝,必须满足两项关键要求,即符合行业安全标准,并附上安全使用说明书。 (示意图/Unsplash)
本地去年涉及充电宝的火患达五年新高,消费品安全办公室正在评估是否有必要更新相关的监管条例。
新加坡民防部队回复《联合早报》的询问时说,从2019年至2024年,民防部队共接获58起充电宝起火的通报。单是去年就有13起,比2019年的七起增加了六起,同时也是五年来最高。
本地近期就发生了一起充电宝在地铁列车上着火的事故。一名陈姓女乘客在3月7日乘搭地铁时,手提包里的充电宝在车厢里自燃,导致地铁站浓烟弥漫,600多人紧急下车。
全球多家航空公司,也因接连发生多起充电宝在机舱里起火的事故,相继针对充电宝推出限制或禁止条规。这些事故都引起消费者对充电宝的品质与安全性的关注。
根据消费品安全办公室,目前在本地上架的充电宝都无须申请安全标志(SAFETY Mark)和市场准入审批。
然而,消费品安全办公室司长黄敏依指出,上架的充电宝,还是必须满足两项关键要求,即符合行业安全标准,并附上安全使用说明书。
黄敏依解释,所谓的行业安全标准,是指取得例如IEC 62133:2012,或者符合UL2056认证。当局没有硬性规定供应商须注明认证,但消费者可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中查看作为参考。
说明书中则必须包含充电宝的正确充电方法、最低和最高工作温度等信息,以及各种基本安全提醒,例如勿在枕头、毛毯或易燃表面上充电、远离热源和液体等。
办公室会对线上线下销售的充电宝进行日常检测,一旦发现充电宝不符合要求,便会指示供应商立即停止销售和发布安全警告。
根据过去的案例,当局发布安全警告,主要是因为在测试中发现线上或线下销售的充电宝存在各种不合规问题,其中包括不符合阻燃安全要求、不符防短路的电气安全标准、产品和包装缺少指定的产品信息和安全说明等。
黄敏依指出,一部分在市面上出售的充电宝标榜获得消费品安全办公室或企业发展局的认证,其实这些都是虚假宣传。她说,消费品安全办公室一直持续关注消费品安全动态,有鉴于近期充电宝事故频频发生,当局目前正在进行分析和研究,评估是否有必要更新监管条例。
她提醒,消费者应向信誉良好的零售商和获得许可的卖家购买充电宝,并尽量选择附带保修和在本地有服务中心的品牌,以确保发生事故时能获得协助。
民防部队则在受询时提醒公众,使用充电宝应注意存放方式、要定期检查是否损坏或变形、充电完成后要及时拔除电源,并确保在散热通风处进行充电。
未能遵守消费品安全办公室规定的充电宝供应商,可能面对最高1万元的罚款,或监禁最长两年,或两者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