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亲缘干细胞与骨髓捐赠 生命火种点亮希望之光

联合早报
2025-04-13 阅3万+
环球资讯

多年来,宋传献(右二)和捐赠者王凌(左一)在为生活忙碌之余,总会抽空携家人和彼此的伴侣相聚,畅聊近况,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受访者提供)

1995年,当时年仅四岁半的宋传献在新加坡中央医院成功接受全球首例非亲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不只获得新生,也把两个原本非亲非故的人和他们的家庭联系起来。1995年全球首例非亲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宋传献(34岁,平面设计师)在马来西亚出生没多久,就被确诊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需要每月输血维持生命。他的父母毅然放弃咖啡店生意,举家迁往新加坡,陪他到新加坡中央医院求医。

治疗四年后,宋传献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捐赠者,她是当时不到20岁的学生王凌。他们联手完成了全球首例非亲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壮举。

如今49岁的王凌依然带着一个学生身份。她在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后,重返校园修读老年学。她受访时回忆这段30年前的往事说:“因为学校当时举办捐赠的宣导活动,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报名了。”

谈及捐赠时是否有顾虑,王凌坦言:“我当时心态很好,就把它看做和捐血差不多,但是我的父母对这件事相当反对,那时这个形式的捐赠不普及,他们以为是像捐肾一样,割了就少了点什么,害怕对我的身体有伤害。”

父母的阻挠没有浇灭王凌捐干细胞的信心。她说:“虽然我理解父母的担忧,但我们是在接纳新疗法中探索医学新的可能,总有人要迈出这一步。”

已过而立的宋传献(后排右一)结婚了,一家人生活幸福美满。(受访者提供)

王凌这个非亲缘捐赠的善举,让宋传献重生,也为两人、两个家庭建立了能抵御岁月磋磨的情感纽带。

宋传献接受干细胞移植后身体没有出现排斥反应,康复过程很顺利。已过而立的他如今婚姻生活美满。放弃咖啡店的父亲重整旗鼓,在马来西亚开了一家照相馆。

宋传献说:“很感谢王凌愿意伸出援手,多年来,在生活忙碌之余,我们一家一直与她和家人都有联系,每次有机会相聚,我们都会见面聊聊彼此的近况。”

中央医院造血细胞治疗与移植项目成立40周年

今年是新加坡中央医院造血细胞治疗与移植项目,以及医院血液科成立40周年。造血干细胞移植通过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替代病变骨髓,为患者重启生命。这些细胞可来自三个源头: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

2021年,满心欢喜等待迎接第一个孩子的范晓楣(38岁,人事专员),从中央医院医生口中得知,怀孕23周的她罹患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这是一种会导致血细胞激增的血癌。

她受访时说:“当时我身体没有出现症状,但是孕检时发现体内有癌细胞,后来确诊是血癌,一瞬间感觉天塌下来了。”

怀孕与抗癌期间,丈夫的陪伴与理解成为了范晓楣最坚实的支柱。“他观察到我掉头发不敢照镜子,就把头发也剃了,来鼓励我。”(受访者提供)

怀着身孕,她却不得不立即开始化疗。“因为担心孩子,我曾要求等孩子出生再安排化疗,可是医生说,癌症恶化得很快,须要马上治疗。”

接受化疗时,范晓楣不仅掉头发,还全身无力,呕吐不止。“为了确保孩子的营养,我很小心地遵医嘱饮食,医生还会让我多喝牛奶。”

虽然她积极配合治疗,但第一轮化疗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控制病情,医生建议加大药量准备第二个疗程。

为了胎儿的安全着想,经慎重考虑并与丈夫商量后,范晓楣决定在妊娠32周时,通过剖腹产提前生下孩子。

她哽咽着说:“虽然医生已经明说如有危险肯定优先保大人,但是我还是告诉老公,万一有什么事情,不要管我,要救宝宝。”

所幸,她顺利生下仅1.6公斤重的早产儿,母子平安。

骨髓移植手术后的两年里,范晓楣都在家照顾孩子,如今孩子刚满三岁,身体健康。她今年也重返工作岗位,生活重回正轨。(受访者提供)

不过,初为人母的范晓楣依然面临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因为不确定能否战胜病魔,她刻意疏远新生儿,生怕建立感情后,若离世会给孩子带来更大创伤。

她感慨地说:“这种心情真的很复杂,妈妈天然想靠近孩子,可是我害怕万一我有不测,所以不想他太依赖我。”

怀孕与抗癌期间,丈夫的陪伴与理解成为了她最坚实的支柱。“他观察到我掉头发不敢照镜子,就把头发也剃了,来鼓励我。”

最终,一名泰国捐赠者伸出援手,为范晓楣点燃了希望。骨髓移植手术后的两年里,她都在家照顾孩子,如今孩子刚满三岁,身体健康。她今年重返工作岗位,生活重回正轨。


													
  • 内容来自网络,若违规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 环球资讯
  • 栏目简介
  • 0
  •  
相关精彩
热门评论
☆ 下载最新留园手机客户端,更快更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