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居民反映,宏茂桥4道有盖走道未连接至第631座咖啡店,过马路后约70米无遮盖,雨天前往第628座巴刹须撑伞或绕道至第641座。 (叶振忠摄)
宏茂桥4道最近新增了一条顶盖较高的有盖走道,横跨马路两侧,方便居民过马路前往巴士站,免受日晒雨淋。然而,一些居民反映,新建的有盖走道并未直接衔接到附近的咖啡店和小贩中心。下雨时,他们仍须撑伞,或绕路使用其他有盖走道。
宏茂桥市镇理事会接到居民反馈后,正在评估延长有盖走道的可行性。
陆路交通管理局在2月28日完成了宏茂桥4道有盖走道的建设,为区内乘客和居民提供更大的便利。
但有居民反映,新的有盖走道并未连接第631座咖啡店,过马路后约70米的路程无遮盖;有意前往第628座巴刹与小贩中心的公众,仍得撑伞或绕道至第641座组屋,再使用其他有盖走道前往目的地。这对年长居民来说较为吃力。

居民:若绕远路得多花两三分钟
《联合早报》记者日前在中午时分到现场观察,当时正飘着细雨,有约一半的居民选择快步跑过无遮盖路段,另一半则撑伞前行。
住在宏茂桥4道第610座组屋的谢卓帆(66岁,电子工程师)受访时说,他经常到第628座巴刹与小贩中心打包食物回家。遇到下雨时,就得在这段无遮盖的路段撑伞步行,先经过第631座咖啡店,再前往小贩中心。
“这段路没有遮盖,一下雨就得撑伞。如果能延长有盖走道,直接连到咖啡店会更方便。不然就得绕远路,多花两三分钟。”
住在第609座组屋的郑美英(62岁,退休)说:“这一带年长者较多。如果能把有盖走道延伸至第631座咖啡店,进而连接到小贩中心,会更加方便。我虽然随身带伞,但因为距离不远,通常会加快脚步,不会特别撑伞。”
陆交局发言人受询时说,陆交局主要负责沿着公路建造有盖走道,并会优先考虑人流量较高的地点,以连接交通设施和区内主要设施。这一做法是要确保更有效地运用公共资金,尽可能惠及更多行人。其他评估因素还包括是否能与现有的有盖走道网络衔接,以及通道是否足够宽敞。
组屋区内的有盖走道则由市镇会负责。陆交局发言人说,宏茂桥市镇会正在评估延长上述有盖走道的可行性。
议员叶汉荣:有盖走道显着改善居民出行
负责这区基层事务的杨厝港区议员叶汉荣受访时指出,由于工程限制与成本考量,陆交局一般不会在设有四条车道的道路上建设有盖走道。但鉴于这区人流量大,尤其有许多年长居民,他特别提出增设有盖走道的建议,以方便居民安全出行。陆交局评估后认为这个需求合理,最终批准了工程。
他补充,新建的有盖走道显着改善了第五区和第六区居民的出行,尤其在雨天。
针对居民的反馈,他说:“我们已收到相关意见,正与陆交局和宏茂桥市镇会探讨,将有盖走道延伸至第631座的可行性。虽然有居民提出这项诉求,但也必须平衡社区整体基础设施与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
他也指出,目前已有一条有盖走道连接第641座组屋,居民可选择从那里绕道前往第631座。尽管行程稍远,但在下雨时仍可提供遮盖。
他也强调,使用公共资金时必须确保资源公平分配,优先考虑尚未有遮盖通道的道路,尤其是通往巴士站、巴刹等主要公共设施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