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7年中起,更多产品将根据钠、饱和脂肪,以及糖含量标注营养标签。饱和脂肪含量低的油固然更健康,但正确的使用方式也是关键。 (郑一鸣摄)
卫生部将从2027年中起,扩大营养标签的适用范围,把食用油和酱料等产品包括在内。受访专家和业者指出,部分较健康油类的冒烟点低,不适合高温烹调,否则可能释放有害物质;专家建议,加强公共教育有助消费者正确使用油,减少健康风险。
卫生部长王乙康上个星期天(4月6日)宣布,从2027年中起,包装盐、酱料、调味料、快熟面和食用油须标上营养等级标签。
这些产品将分为23类,并按钠、饱和脂肪和糖含量,分为“A”至“D”的营养等级。
去年8月,卫生部宣布将措施扩大至钠和饱和脂肪的主要来源,盼进一步降低本地人患高血压和高血脂的比率。
饱和脂肪主要来自食用油,因此饱和脂肪较低的油类,预计会在措施扩大后,被评为“A”或“B”级。
新加坡营养与营养学协会主席芭丝卡兰(Kalpana Bhaskaran)博士受询时解释:“与椰子油或棕榈油等饱和脂肪含量高的油类相比,不少饱和脂肪含量低、有益心脏健康的油类的冒烟点相对较低。”
她也是淡马锡理工学院应用营养学与升糖指数研究专业领域主任。
油的烟点决定分解温度 过高温度释放有害物质
冒烟点是油分解和燃烧的温度,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不同食用油也有不同的冒烟点。
芭丝卡兰指出,使用冒烟点低的油进行油炸会产生油烟,这是室内微细颗粒(particulate matter,简称PM)的主要来源,可能引发咳嗽、鼻塞等呼吸道症状。
她说,食用油反复加热也会释放多种化学物质,包括致癌物。“一些较健康的油一旦加热超过冒烟点,就会开始分解,释放出丙烯醛(acrolein)等有害物质,影响食物味道和营养质量。”
不过,她也强调,市面上仍有不少适合油炸的食用油,如菜籽油、菜籽与葵花籽混合油、花生油等,这些油饱和脂肪低、烟点高,消费者可安心使用。
“无论油的烟点高低,避免过热或重复使用,都有助于减少有害物质的形成。”
消费者须懂得正确使用食用油 减少健康风险
芭丝卡兰指出,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了解食用油的营养价值及正确的烹调方式,避免增加癌症等疾病的健康风险。“教育将有助防止消费者对一些油类的过度依赖和不当使用。”
受访业者都对营养标签政策的扩大表示全力支持,但也指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矛盾。
南顺集团执行主席黄上盈完全支持政策,但他指出,营养分级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误导消费者。
南顺是拥有刀标油、Naturel食油,以及植物油等的本地老字号集团。
黄上盈解释,并非所有等级较高的油都适用于所有烹饪方式。再好的油如果不当使用,例如用来炸或煎,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对健康不利。
针对重新配制油类的可能性,他则坦言,公司售卖的大部分油类,如玉米油和菜籽油,都属于单一来源的油类,百分之百来自原材料,只有少数产品是混合油,所以在配方调整上的空间非常有限。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优质原材料的采购、品质控制和食品安全,但饱和脂肪含量是个别油类本身固有的。”
另外,健康油类的价格也普遍比较昂贵。黄上盈说,经济能力较低的家庭可能难以负担葵花籽油或菜籽油等更健康的选择,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
营养标签获制造商支持
专门生产酱油和酱料产品的大华食品公司也强力支持营养标签的推行。公司董事经理白毅柏认为,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必须正视的问题。
但他指出,酱油与饮料不同,不是即食产品,因此用量多或少其实取决于个别消费者的口味。
白毅柏也说,盐是制作酱油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发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也会起到防腐作用。如果要减钠,就必须稀释酱油。“但是这样一来,酱油中的蛋白质以及发酵过程中生产的氨基酸就会被带走,品质也会受影响。”
本地酱料制造商广祥泰的运营经理朱志棚则说,要重新配制酱油,需要有良好的发酵过程来确保酱油品质,并在之后降低钠含量。这样的方法或会延长产品的保质期,但酱油的味道可能会改变。
《联合早报》也已向保健促进局查询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