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总统最新宣布对进口商品全面征收关税后,此前持观望态度的美国消费者迅速转变策略,纷纷涌向各大商场和在线平台,赶在新关税生效前大量囤积商品。他们认为,在价格上涨前“花光钱就是省钱”,以此应对即将到来的物价上涨压力。
关税威胁落地,引发民众恐慌性购买
威廉玛丽学院的兼职经济学讲师彼得·阿特沃特指出,总统的关税声明对许多此前未密切关注相关新闻的民众而言,标志着关税威胁真正成为了现实。他将此比作五年前汤姆·汉克斯确诊新冠肺炎,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预示着经济环境即将发生重大变化。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指出,此前消费者未能预料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物价飙升,如今面对明确的关税政策,他们不愿再冒任何风险,纷纷采取囤货措施以规避未来的经济损失。
华人商家与家庭积极应对
39岁的朱佳明是一位中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公司在疫情期间已饱受制造成本上涨的冲击,今年一月她的住宅又不幸在洛杉矶的野火中被毁。面对新的关税政策,她坦言最令人担忧的是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认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十五年前从中国来美攻读研究生的朱佳明,不仅为自己的生意和家人储备中药材,还加紧通过亚洲生鲜电商 Weee! 订购商品。她计划一次性购买 20 瓶酱油、10 瓶蚝油,以及孩子们喜爱的海苔等食品。朱佳明的行动反映了许多在美华人群体对关税政策的高度关注以及积极应对的态度。
各界人士纷纷加入囤货行列
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温迪·华施在关税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上午,花费 578 美元在亚马逊网站上下单购买了包括壁灯、浴室水槽塞和被套在内的诸多家居用品。她半开玩笑地表示,这种做法正如她父亲过去常说的“为了省钱而花光钱”,但她认为充足的储备能让她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生活。
亿万富翁兼电视名人马克·库班也在社交媒体平台 Bluesky 上建议他的粉丝们开始囤货。他发文称:“从牙膏到肥皂,只要有存储空间,什么都可以买,在货架变空之前赶紧买。”他还预测,即使是美国制造的商品也会抬价,并将责任归咎于关税。
在纽约市皇后区,50 岁的诺埃尔·佩格罗迅速采取了行动。他估计,从 4 月 2 日晚到 3 日上午,他花费了大约 3000 美元购买电子产品、汽车零件、园艺设备和各种家居用品。佩格罗在百思买商店外将一台中国品牌海信 40 英寸电视装进他的货车时表示:“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经济学家指出,民众的囤货行为是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和潜在物价上涨的自然反应。然而,大规模的集中购买也可能在短期内加剧部分商品的供需矛盾,甚至可能导致部分商品出现暂时性短缺。长期来看,新关税的实施无疑将增加进口商品的成本,最终是否会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以及对美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尽管囤货在短期内可能缓解部分焦虑,但专家建议消费者仍应保持理性,避免过度囤积超出实际需求的商品,以免造成浪费或资金占用。同时,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关税政策细则,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消费策略,才是更为稳妥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