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对比疫情之前超过七成的整体参与度,国人对走访博物馆、观赏或参加与文化历史相关的表演或活动项目的热衷度,还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何家俊摄)
新加坡人去年的文化遗产活动整体参与度增加至58%,比两年前增10个百分点;当中15岁至34岁年轻人参与度的增幅最显着,从58%提高至66%。
尽管如此,若对比疫情之前超过七成的整体参与度,国人对走访博物馆、观赏或参加同文化历史相关的表演或活动项目的热衷度,还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星期三(4月2日)在“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颁奖礼上致辞时,除了发布《文化遗产意识调查2024》的部分结果,也宣布设立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青年奖”。
新奖项将为立志传承本地文化遗产的年轻人,提供高达2万元的项目资助和培训,支持他们提升手艺、知识和领导力,为守护和传扬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献力。奖项5月底开放申请。
唐振辉:年轻人须创新 成为引领自己世代文化领袖
唐振辉强调支持年轻人认识和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我们须让他们体会这份文化遗产,如何构成新加坡独特的文化身份,同时也是他们建构自己身份认同一项有意义的元素。因此,年轻人须在传统中寻求创新,成为引领自己世代的文化领袖。”
《文化遗产意识调查2024》去年1月至3月展开。这项两年一度的调查共有2018名15岁及以上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针对我国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兴趣、相关项目的参与度和态度等课题接受访问。受访者采样具有人口代表性。

对于去年本地人参与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比率增加,文物局策略规划与数据管理司长吕雅俐受访时说,除了疫情后活动项目的恢复,文物局在“新加坡文化遗产计划2.0”下推展的多项活动,发挥了作用。
这包括文化遗产新启点(Heritage Activation Node)等在各社区推展的活动。自去年文化遗产新启点在金文泰和加东如切推出以来,文物局接下来会启动第三个位于榜鹅的文化遗产新启点。
吕雅俐说,文物局对本届调查结果感到欣慰,接下来除了推出不同活动,也会让人们有更多机会与当局携手共创和推展文化遗产项目。
年轻人愈加重视维护本地文化遗产,不仅展现在他们对有关活动的参与度。调查指出,年轻人除了倡议从多方面保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推展民间发起项目,也更倾向采取较宽广的角度看待文化遗产,并认为除了历史元素,文化遗产还可包括新加坡式英语(Singlish)和方言等本地掺杂式语言,以及世代传承的社会价值观、传统手艺和体育活动等。
调查也显示,约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愿意认识自己家族和社群文化,以及有兴趣了解其他族群文化传统的受访者,分别占76%和70%,比率同两年前相近。
多达93%的受访者对本地文化遗产感到骄傲。从个人方面来说,84%受访者同意,更了解和欣赏我国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新加坡的归属感;从社群层面而言,93%受访者认同新加坡人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比率同两年前相似。
本地人继续维持对本地博物馆的高度认可。超过九成同意博物馆让人们更了解我国文化历史,以及我国与亚洲和世界的联系,并认为博物馆对社会各阶层人士保持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