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18年沉默之后,47岁的四肢瘫痪女性安(Ann)通过一项人工智能加持的脑机接口技术,重新“开口说话”了。这项仍处于实验阶段的脑部植入装置,让她能够几乎实时地将脑中的想法转换成语言。

这项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3月31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流式脑-语音神经假体以恢复自然交流》。
【用思想说话:脑机接口的新突破】
这款设备通过将大脑特定区域连接至电脑,直接“读取”大脑信号并即时语音化,对因疾病或事故失去语言能力的患者而言,可能是一种未来可行的沟通方式。
在此之前,研究人员已借助脑机接口尝试将安的思想转换为语音,但存在一个明显缺点:从她产生想说的内容到系统发出语音,需等待8秒钟,严重影响正常对话节奏。
现在,借助最新AI技术,这一延迟被大幅缩短至80毫秒(0.08秒),几乎可与自然对话媲美。
“我们的新技术可将大脑信号实时转化为个性化语音,从产生说话意图到语音输出不超过1秒。”——加州大学研究员、本研究首席作者 Gopala Anumanchipalli 向法新社表示。
【“听到自己的声音,她仿佛重新被‘唤醒’”】
安曾是一名数学教师,在一次心脏骤停后失语至今。为训练AI模型,研究团队在屏幕上给她显示特定句子(如“你爱我”),她则在脑中“默念”这些句子,系统便将之转化为语音。
更特别的是,这些语音并非通用机器人发音,而是通过安在事故前的录音训练得出,使语音更具“她的个性”。
“听到自己的声音,安非常激动,仿佛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存在感。”——Gopala Anumanchipalli
【如何实现的?技术细节一览】
该脑机接口所用的电极阵列并不穿透脑组织,而是非侵入性地贴附在大脑表面,区别于马斯克的Neuralink那样深植技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
装置捕捉的是说话意图之后的神经信号,即:大脑已完成选择词汇与发音动作的准备阶段。AI模型则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将安“脑中默念”的句子转化为语音,目前能处理的词汇量为1024个。

【商用前景:最快5年落地】
尽管仍处于早期“概念验证”阶段,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神经假体专家 Patrick Degenaar 表示,这项技术因其非侵入性特征,在临床神经科手术中具备较高推广可能性,例如用于癫痫监测。
研究团队估计,若有足够研究投入,这一技术可能在5至10年内推向市场,为语言障碍患者打开新的沟通之门。
这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人类尊严与生活质量的新希望。借助AI与神经科技的融合,人类大脑与语言的连接被重新架起,一个“思想直接成声”的时代,或许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