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17岁的乔诺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一处海滩漫步,像往常一样搜集贝壳。当他发现一枚色彩斑斓、外形精致的圆锥形贝壳时,兴奋不已,立刻将其加入收藏。
回家后,他拍摄了短视频分享在网上。不久后,一条评论打破了他的喜悦:“你正握着死亡。”这才发现,他手中的竟是世界最致命的生物之一——织锦芋螺(Conus textile)。
芋螺广泛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常见于珊瑚礁和沙地。虽然壳体无毒,但活体内部具有剧毒,被称为“香烟螺”——中毒后或许只能抽完一支烟的时间。

一只织锦芋螺的活体,其尾部位于最右侧丨wikipedia
《Toxins》期刊曾刊文统计,已知36起芋螺致死案例,其中5例由织锦芋螺引发,其余31例则由毒性更强的地纹芋螺(Conus geographus)所致。
回溯到1935年,同样是在昆士兰海滩拾贝时,一位名叫加布特的人不慎被地纹芋螺刺伤。几小时内症状恶化,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其所持螺壳现存于昆士兰博物馆。
地纹芋螺为捕食鱼类演化出高度毒性,其毒液含数百种锥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多个靶点。其LD50值极低,毒性堪比箱水母和太攀蛇,远高于蓝环章鱼与眼镜王蛇。
相较之下,织锦芋螺虽也具毒性,但效力仅为前者的十分之一至四十分之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致命毒素也被医学所用。研究者从中提炼出ω-锥毒素,并开发出镇痛药“齐考诺肽”,被用于治疗重度慢性疼痛,效果远胜传统阿片类药物。
大自然的危险与智慧并存,也许正是未来医学和科技的灵感源泉。

一组多个芋螺科物种的螺壳丨wikipedia